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其實你買的是身分與地位



上周與老婆大人在SOGO吃晚餐,當我吃飽放下筷子的時候,老婆大人指著剩下的菜餚說,還沒吃完太浪費了!

忽然之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今天我付了500元新台幣的代價,購買食物以避免挨餓,現在我已經吃飽了,這500元的代價已經完成了它100%的任務,那麼我吃不完剩下的食物是浪費嗎?

對於我付出500元所想要達成的”目的”而言,是已經完全的滿足了,因此應該沒有所謂浪費的問題啊,難道為了要獲取個人心理上吃飽了再多吃就是賺到,或是稱滿足心理上”我是節儉的”、”給他人好的觀感”等因素,我應該要吃下超出剛好吃飽的界限到吃撐的地步嗎?

再深入一點的想,現代的”消費”意涵是什麼?

“消費”在100年前是不存在我這種平凡小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百年之前多數的人所賺取的剛好就只是他的生活必需,剛剛好吃飽、有衣服可以穿、有地方可以睡覺,除了生活所需的消費,是屬於貴族、上流社會的名紳所專有的行為,自從工業革命開啟了大量製造的革命後,才造成一般百姓能夠藉由少許的代價,廉價的模仿上流社會的消費行為,而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為了彰顯他與平民的不同,進而往更新更昂貴的商品消費,而造就了所謂的流行與奢侈品的興起。

例如汽車剛出現在世界上的時候,當然只有富有階層才能夠擁有,一般人還是只能騎馬,當福特汽車開啟了汽車工業化、大量化生產後,慢慢的平民也能有足夠的能力開始購買汽車,此時富有階層就開始尋找更快、馬力更大、更安全、更昂貴的汽車品牌,這就是消費行為的崛起,平民百姓藉由模仿上流社會的食衣住行育樂,產生了需要之外的想要,讓自己產生愉悅的感受,接近上流社會的幻想,進而使自己的社會地位提昇,這股浪潮在百年之間狂捲全球,造成了現代消費的濫觴。

現在當我們購買一項物品的時候,只有極少的部分是購買該物品的功能,大部分都是在購買該物品的剩餘,例如你購買了一個LV手提包,照理講你購買的應該只是它能裝載物品並且可以方便的手提即可,這樣的話至多幾百元就可以滿足需求,但是你多花了百倍以上的金額,購買LV所帶給你的社會地位。

其實你根本不在乎這個手提袋是LV還是JOJO的品牌,你在乎的是在你身處的情境之下,你週邊的其他人是怎麼看待你的,藉由這樣的商品,你想傳達的是你是有經濟能力、有品味的、與你的所處的生活階層是相符的、讓你的形象是合宜的,你希望藉由你的消費來展現你個人,讓你能融入群眾,藉由商品消費維持你的社會關係鍊與地位,舉個例子,高中女生之間的流行文化,是否就是受到同儕如何看待你的影響?

所以你的商品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商品本身的功能,在我們思考行銷策略的時候,不能只將我們的焦點放在商品本身,也必須從整體的情境與社會文化做觀察,在你的目標消費者所處的人際關係階層,你的商品會帶給使用者怎麼樣的社會地位,消費者周遭的群眾會怎麼看待他使用你的商品?

品牌,是人們的眼中反射的倒影。

最後,老婆大人,這樣我可以不要把剩菜吃完嗎? 拜託~~




By 林文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