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恐懼的來源

恐懼的來源

你是否害怕在公開場合的舞台上演講?
你是否害怕在公司的會議中發表意見?
你也害怕離開家鄉、換新工作、向心愛的人告白、身體健康檢查、搭飛機,甚至是到陌生的餐廳點餐?

恐懼有非常多種各式各樣的形式,有的是輕微的緊張有的會讓你害怕得無法動彈,腦袋一片空白以至於做出許多令你懊悔的決定或行為。

恐懼畫下了你生活範圍的界線,使的你的生命被限制在一張辦公桌、幾坪大的房間、百公里平方的小島,這無形的牢籠將跟隨你一生,這世界很大而你卻縮在牆角畫圈圈?

你知道你在怕什麼嗎?

你主觀把世界所有的人事物分成兩種:

1. 可以控制的
2. 不能控制的

恐懼的來源就是所有你不能控制的人事物,你的擔心害怕恐懼緊張全都是因為你無法控制。

你公開發言時,你無法控制聽眾的反應,所以你害怕,如果可以控制大家的反應,你絕對是一派輕鬆。
同樣的,你對愛慕的對象告白,你也無法控制他的反應,所以你緊張。

說到這裡還要跟你說一個恐怖的事實,那就是這整個世界幾乎都是屬於你不能控制的範疇,但是弔詭的是你的人生中你盡一切的努力要確保的就是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下。

這很明顯你的主觀與客觀事實出現了衝突,當人事物不符合你的期待,就戳破了你自以為能控制一切的假象,因此你產生了無數無謂的煩惱、痛苦與不知所措。

怎麼辦?

因此,我們在主客之間必須有一個過渡客體,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不可控制中能維持一定的心理穩定,例如你小時候不管到哪裡都會帶著的那一塊布,在面對全新未知的世界時,手中緊抓的這一塊布是一直在你身邊的、穩定的、是你能夠百分之百控制的,它會帶給你自己仍然擁有控制權的假象,幫助你過渡到無法控制的外在世界。

長大以後,我們仍在世界上尋找一個穩定的內心支柱,有些人的自我核心意識很完整,他們能以真實的自我面對不可控制世界時,仍保持一定自我存在、價值感,但是也有一些人在小時候並沒有完整建立自我意識,他們的自我是破碎的,因此只能在他人的眼中反映出自我形象,自我破碎的人只能隨著周遭人事物的響應打轉,隨他人的評價判斷自我存在感,這就是所謂的假自我。

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不完整,進而讓你對不可控制的世界產生莫名的恐懼時,你可以找出一個你可以控制的人事物,放它在身邊提醒自己”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一切都好,這個人事物可以是你的另一半、可以是一枚硬幣、可以是一個特定的儀式等,這也是我們常說成功的男人背後的女人,這女人的最大功用就是給予該男人穩定且在控制之下的自信,像硬幣就是很多人稱之的幸運物、平安符等,例如麥克傑克森的銀色手套,儀式的話就像瑪丹娜上台演唱前的冥想儀式,透過這些過渡性的客體可以協助你跨出自我設限的牢籠,體驗世界的美好,創造出仍就精彩的人生。

看更多
http://onsaleking.blogspot.tw/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社群經營的關鍵



如同上次於” 經營社群? 其實你搞錯重點了。”所提到的不管你用哪個平台來作社群的聚集地都無所謂,因為社群是特定的一群人,這群人因為共同的信念而聚集,問題是…

能持續多久? 是否能驅動特定行為?

答案是組織

沒有組織,什麼事都做不成。

國際民意調查專家克雷格查尼(Craig Charney)說:

「網際網路雖然提升了我們的連結能力,但他無法取代政治組織、文化或領導力,而自發的運動往往在這些層面最為薄弱。」

社群媒體天生就是膚淺而表面的,不管是按讚甚至是留言,多是快速而無思考的反應,而我們花費金錢、人力、物力經營社群除了品牌理念的推廣外,當然也希望能驅動群眾產生特定行為,例如經過你的商店時能進來看看、願意分享與你的品牌理念有關的訊息、甚至願意購買你的商品或服務表達支持。

基本上你無法命令、指示你的社群去做什麼事,所謂的社群經營是讓這一群因理念聚集的人,能自動自發的,在這個理念的大旗下做出符合理念的行動。

所以你必須設計的是一個有目的性的組織架構,規劃的是能讓這群人彼此互動的環境,創造出在這個群體內的社會壓力,迫使每個參與者自覺有義務為這個群體付出什麼。

所以會有理念的代表人物也就是神主牌,也會有領導者、管理者、連絡者、產出者、基礎群眾、教育者、執行者…有團長、組長、小隊長、菜鳥、士兵各種職能與階級階層,這不是要你搞一個什麼組織圖公開徵人,我的意思是說你心裡面要將社群內的所屬人群做好分類,有些人給予名、有些人給予利、有些人給面子、有些人讓他有付出的機會,根據不同的設定提供平台、工具讓組織能隨著時間慢慢成形。

這個組織並不是你直接給予產生的,這個組織是透過設計與規劃讓他自己慢慢成形,就像給予種子適合的土壤、空氣、水、肥料。

沒有組織思維的經營社群,既不持久也無法產生行為,有如空中雲霧,看起來很美但是卻是一場空。

關於當上班族這件事

我人在公司坐著但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我整天外面跑案子且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我很討同事喜歡但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我很不討同事喜歡且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我領的錢與對公司貢獻不對等
>>開除
我很討長官喜歡但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我很不討長官喜歡且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我業界人脈關係好但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我業界人脈關係不好且對公司沒貢獻
>>開除

很明顯,不管你怎麼做只要對公司沒貢獻就會被開除,
貢獻則是你老闆主觀決定的,
可能是直接營收、間接營收、提升品牌知名度、公關形象、擬聚向心力甚至幫老闆跑腿把妹等等,這是老闆以絕對主觀判斷你的貢獻程度是否與薪水相符。

所以身為一個上班族的關鍵就是

找到一個跟你的價值觀、世界觀、理念相近的老闆,
能理解你獨特的價值與貢獻,不因他人的主觀影響。

唯一的KPI就是由老闆主觀判斷你的貢獻度是否符合標準。


就醬子。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這是個思考會被嘲笑的年代

這是個思考會被嘲笑的年代
網路神經時代,即時反應是一種病。
看到聽到馬上就反射發出自己的聲音、手指頭反射性的打字與PO文,
這是這個時代的通病,這個過程沒有經過你眼窩後方的前額皮質,
大約只經過你的爬蟲類小腦,
多數人看到標題後,就急著按讚反應心情、留言發表不經思考的言論,
當你問他們有沒有看完內文?
有沒有理解內文所要表述的?
大家都沉默了。
人類這個物種,受情況環境的影響是超乎你想像中的大,
當被網路、行動等排山倒海的資訊淹沒時,我們變成了刺激-反應的數位時代原始人。
打字遠遠比寫字快,
批評遠遠比建議快,
詆毀遠遠比解決快。
當你的臉上長出青春痘,你想要立刻解決他,用豆豆貼掩蓋、用外敷的方式,試圖快速解決問題,但是皮膚不好源自你的飲食、睡眠或是過敏等內部原因,不從深層、內部、本質上去處理問題,你只想要掩蓋他就好,眼不見為淨?
這是個膚淺而表面的世代,
不論在學習上,有沒聽過快速學習?
不論在人生上,有沒聽過快速成功?
不論在行銷上,有沒聽過成長駭客?
要求的是立竿見影的數字,
立竿見影的業績,
立竿見影的品牌。
有如處理你臉上的痘痘一般,貼住了立馬有效,但你只能天天貼,重複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來掩蓋你的空虛人生,
這是浪費時間,也是浪費了你最寶貴的資產。
到頭來,你的工作、人生不過是白忙一場。
你現在做的事,
在十年後會留下了什麼?
對他人有沒有價值?
你今天的行銷活動生命週期只有七天?
七年後,今天的行銷活動留下了什麼?
難道你是蟬嗎?
當你用努力不分假日的時候傳工作上的報告到給老闆、會議時搶著發言,表達不經深思的意見、貶低他人的思考以彰顯自己、用加班時數表達你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吃飯的時候表現狼吞虎嚥的樣子,似乎好好吃一頓飯公司就會倒閉的樣子。
這些都是表面功夫,有用嗎?
你真的以為公司每年數十億、百億的業績是由於你的不可或缺?
當你嘲笑他人的反應慢,書看太多想太多,批評他人只會想的時候,
想想你自己是否連思考的意願都沒有?
若是思考事物的本質
思考我們做事的意義
是會被這個時代所嘲笑的
那麼
請你們盡情歡笑,
讓我有時間想想。
文by 林文傑

對於資產階級,也就是俗稱好野人。

對於資產階級,也就是俗稱好野人。
許多人面對大老闆、有錢人的時候,整個應對的態度就不太一樣,不自覺的表現出低人一等的樣子。
這是一種錯誤,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偏誤。
對於有錢人,我能確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比我會賺錢",在這一點上根據存款本上的紀錄應該是確認無誤的。
除了"比我會賺錢"這件事,其他成千上萬的事情可就不一定了。
例如
你長的有我高嗎?
體重有我輕嗎?
反應比我快嗎?
比我年輕嗎?
比我聰明嗎?
比我會煎荷包蛋嗎?
比我會講笑話嗎?
打字有比我快嗎?
.....
到了最後,其實我連你是否比我會賺錢都不確定,也許你是繼承龐大的家業、中了威力彩等單純就是比我好運罷了。
許多人看到有錢人就認為他們事事都比自己強,比我們聰明、有品味、見多識廣、外語流利,這根本是以偏概全啊,到底誰跟你說有錢人就是神,你就是平民老百姓,見到有錢人就得鞠躬哈腰?
對於有錢人,我不會為了"比我有錢"這件事而特別尊敬他們,我會為了他懂得如何煎出一個完美的荷包蛋而敬重他所付出的心力與專業態度。
我會為了他的見識、品味而欽佩,但絕不會是因為他有錢。
另外一種對有錢人會產生鞠躬哈腰行為的動機就是想要從對方身上獲取利益,這是有目的性的作為,就像酒店小姐會幫客人點煙倒酒一樣。
想要在有錢人身上獲取利益的人,你可要想清楚了,他們的錢是他們的,我倒是沒見過甚麼有錢人的佣人、司機成為資產階級的,有錢人絕對不會因為你的卑躬屈膝而給予你機會的。
最後,請你務必要對於自己的價值給予肯定,你的存在即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對於你的父母、家人來說是絕對不可取代的,你個人的價值可以由成千上萬的觀點角度來思考,絕非單單只用是否有錢來衡量的。
請你抬頭挺胸的直視前方,然後往你心之所向邁開步伐。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經營社群? 其實你搞錯重點了。

經營社群? 其實你搞錯重點了。

開一個Facebook粉絲頁、社團或是Line群組,或是潮一點開個instagram帳號,接下來你都知道,要針對自身品牌或商品、服務的定位,提供良好的圖文內容,搭配精確的廣告投放技巧來吸引一群新粉絲,接下來定期利用各項活動、新聞議題、節慶話題甚至是搞笑有趣幽默的內容來促進消費者與你、消費者與消費者的互動,傾聽消費者的反饋、留言然後及時反應,並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優惠或是獎勵,以達成品牌知名度、好感度甚至是銷售導購的可能。

以上就是所謂的社群經營? 社群行銷嗎?

……

不是ㄟ,其實你連社群經營的定義都搞錯了,以上的作為只能算是在經營

現在多數的行銷文章與教學的確多是對的經營方法,但是前提是你必須先有一個社群可以讓你經營~~~

而社群本身與線上或線下無關,只有經營策略有分線上線下。

社群的建立有兩個必要條件,而這兩個條件又互為因果互為陰陽無法分割:

1. 代表特定理念的人或事或物
2. 歸屬感

所以你也可以說是在一個代表特定理念的人或事或物之共同價值觀下產生的歸屬感。

而無形的理念是看不見、摸不到的,這還是小事,大的問題是由於每個人都是由自己的主觀、自己的雙眼去詮釋世界,因此每個人看這個理念的角度不同、每個人的主觀不同、每個人的生命階段不同,所以在同一個理念下有可能造成過大的各自解讀的空間而無法聚焦,這會造成歸屬感的分解。

我們通常會用特定的人事物來作為特定理念的代表、符號、可以被看見、聽見的象徵,以此將每個人的解讀聚焦到一個共同的空間內,但是這裡要注意的是這個空間也不可以太小,因而造成可容納的消費族群過少而不具經濟效益。

而歸屬感的建立需要特定儀式、共同的語言、互相支持的群眾、可見的象徵、階級制度、共同的敵人、犧牲(奉獻)的機會、時間的累積、傳說的故事等等,讓特定群眾擁有共同的時間(記憶與體驗)、共同的地點(實體聚會場所與共同的線上聚集網頁)

由以上外顯的歸屬感設計規劃從行為上的歸屬進而造成心理上的歸屬,
由故事塑造代表特定理念的領袖,從心理上歸屬進而造成行為上的歸屬。
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緊密纏繞綑綁出你所屬的社群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以建立自我與他人、你們與我們,這是根植於生存本能上的需求,每個人都自私的需要歸屬感,因此需要利他以凝聚眾人加入特定社群,人人藉由自私而產生利他的結果,隸屬於特定團體有利於個體的生存,你可以想像在遠古時代的獨來獨往的人在生存上有多困難,就算在現代社會想要不依靠任何人而獨自生存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此我們藉由你消費的產品、服務做載體,用消費來標誌、符號、儀式以證明你是所屬於特定的社群、階級,讓你的心理有所依歸,讓你產生虛幻的安全感,讓你感覺你是我們的一份子,到了最後就算商品更替,甚至是根本沒有商品存在,你也會願意因信念而付出代價,因為你投入得太多了,離開這個群體的代價太大了,離開會危及你個人的信念。

Facebook粉絲頁、社團或是Line群組,或是instagram帳號等,僅僅只是建立一個讓特定群眾能在特定時間在特定地方,用以加強眾人歸屬感的工具、平台與手段罷了。


如果只談工具的應用而不理解與處理社群的本質,就只是忽悠你的老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