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林文傑的行銷總論(截至目前2018/5/13)


林文傑的行銷總論(截至目前2018/5/13)

商業的本質是創造一個問題繼而銷售這個問題的解答。
行銷的本質是創造一個獨有的價值繼而傳遞這個價值的過程。
而要創造一個可感知的價值,前提就是先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定位。
定位的本質就是三個字不一樣,而由於現在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其功能、技術等都是可以複製的,所以只能從往上一層開始即價值觀,從一個獨一無二的信念開始。

定位並非靜態不變的,定位是一個動態過程,隨情境與市場、時間而變化,分為心理上的定位、物理上的定位,每一個層面都有其定位的片段,例如商品本身與其他商品相比、商品於市場上的位置、商品於消費者使用場景內的位置,定位是相對的,而相對就必須要有參考點,所以不只關注自身也要關注觀察者也就是消費者是基於哪一個參考點來找出你的相對位置,定位並不是一件事,定位是貫穿整體商業、行銷、品牌作為的準繩。

例如你今天穿著一件白色的上衣,而所有人都穿黑色的上衣,那麼相較於周遭的人你的穿著顏色不一樣,這是物理上的區隔,使你在其中獨一無二,這就是定位,接下來你得說出一個合邏輯的故事,說明你為什麼穿著白色,為什麼跟大家不一樣,而這個故事必須說得讓大家都相信,如果你想要銷售出你身上的白色上衣,你還得回答出為什麼大家應該要跟你一樣穿著白色上衣,在這裡眾人對你的信任就非常重要,要如何創造眾人信任呢? 你得讓專家幫你背書、你得在媒體上曝光、你得找到群眾中的領袖,讓他們先行穿上你的白色上衣,因為你的白色上衣代表著自由、開放、純淨之類的理念,相信這個理念的少部分人就會成為跟隨者,接下來隨著時間過去,你的理念會被傳播與分享,群眾會以穿著你的白色上衣代表他們的認同,同時也傳達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穿著白色上衣以自我表達,你的白色上衣只是載具,承載你所要傳達的信念。

你所創造的問題是你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人嗎?”,如果是,你要怎麼表達自己?
剛好,我這裡有一件白色上衣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為什麼自由開放可以用白色上衣傳達呢? 因為….這就是你創造的虛構故事。然後你再用各種行銷工具讓群眾相信你創造的故事是真的。

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所以你要穿這樣的衣服,你看那個誰不也是這樣嗎?
你看跟你一樣的大家都是穿白色上衣,連專家、新聞、教授都是這樣說的。

尤其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要做這個事情的時候,白色上衣是必要的,是一種有禮貌的行為,為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你要趕緊有一件,最終在特定情境必須要有白色上衣就成為一種約定成俗,就像業務員最好穿著西裝一樣。

所以

創造一個問題讓大家相信透過你可以解決
為什麼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
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
所以你能解決這個問題,
創造一個解決問題的價值也就是解答,
解釋這個不一樣的解答,為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
傳遞你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讓大家相信問題的確存在,而且只有你才能解決。

最後在一個讓大家能接受的環境、時機、管道、情況,
讓大家能夠獲得救贖,獲得幸福逃離痛苦。

林文傑

訂閱專線
https://pressplay.cc/onsaleking

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商業的本質





由Yuval Noah Harari所著的Sapiens (From Animals Into Go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中提出人之所以成為世界之頂端物種,與其他物種的主要差別在於「人類能夠以足夠的人數達成靈活的合作」,舉例說明如螞蟻這個物種能以大量的螞蟻共同合作但是螞蟻的合作非常制式而不靈活,猩猩在小數量中可以互相靈活合作互相支援,但是若聚集了一百、一千隻猩猩則無法維持合作關係,原因是因為猩猩是沒有想像力的,他們無法為一個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仰而努力,物種需要想像力去凝聚眾人,例如宗教、信仰、國族、金錢等都是需要眾人共同相信這些虛構的概念才有可能達成合作的共識。



延伸出人類之商業行為本質同樣有三個條件組成:



足夠多的人 X 靈活的合作 X 想像空間



這裡指的「足夠多的人」到底要多少人數才夠多呢?

這必須看你的商業模式與規模而定,一間便利商店只需要幾千人,而一家購物中心則可能需要幾十萬人。



接下來你需要的是一個「平台」讓這些足夠多的人能夠在這個平台上「靈活的合作」,這裡的合作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人與物(品牌、商品、服務)的合作。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是意義與目的,因為意義與目的是可以共享的,人們聚集在你所搭建的平台之上,這個平台可以是線上、線下或是混合的都可以,平台的成功關鍵是是否能夠讓有共同目的的人群產生彼此之間的合作、協作以完成自我的目的。



而要達成「靈活的合作」的關鍵前提是「想像空間」,人們必須對某個目的、未來、希望,有一個「想像空間」。



以上讓我們舉個例子以方便理解,我們來看看賭場。



賭場本身的「想像空間」就是成最贏家獲取大獎,可能是幾百萬、千萬,人人都有這個機會一夕致富,這一個「想像空間」是眾人共同的信念,因此聚集了一群有這樣信念的人們,在賭場這個商業空間營造出符合「想像」的場景,所有的燈光、裝潢、音樂、氣味、工作人員、行銷、公關等等都是為了營造這個「想像空間」設計,這樣的一個場景就是你的平台,這個平台由於眾人有共同的想像,因此會共同合作遵守同樣的規則,在這個規則之下又能靈活地協作,使出各自的技術與方法想要讓想像成為現實。



至此你應該就能理解,創造一個「想像空間」讓相信或認同、想要這個想像的人群聚集在你設計的平台之上,「想像空間」的邊界就是「規則」。



同樣的概念,若你是一個品牌,你必然有一個品牌本身的價值觀營造給消費者的「想像空間」,消費者透過擁有這一個品牌也就是與這個品牌合作,人與物共同成為這個「想像」的一部分,透過與你的品牌合作,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成為一個”環保”鬥士、成為一個”知識”份子等等。



最高等級的想像空間之一就是死後可以上天堂,在這個信念之下能聚集許多對死亡恐懼需要救贖的群眾,透過你搭建的寺廟、教堂成為平台,教徒與教徒之間會彼此合作遵守規則以達成上天堂的共同想像,而你需要各種行銷策略、手段,你需要平台的設計與體驗,你需要意見領袖去引導啟發(這裡的話就是神父、師父等),你需要規則儀式與共同的符號(例如十字架),你需要設計給群眾傳播故事、信念的工具(例如聖經)。



現在你可以開始檢視自己的事業,你的想像空間有多大、你的商業必須聚集多少數量級的人、你所營造的平台是甚麼? 是否可以讓這些人與你靈活的合作?這些人彼此之間是否可以靈活的合作?使用那些工具?如何引導?這些人與你的品牌之間是否可以合作?

若中間少了哪一個環節,你應該如何補上?

或是你的商業根本沒有想像空間只能比價、比功能?

你的平台是否建立在這個想像概念之上?

或是你的平台與想像根本是分開獨立的?

你的想像邊界、規則是什麼?



林文傑

你每周讀一本書,十年就是520本,你就可以涉獵百家。
你每天寫500個字,十年就是180萬字,你就可以著作等身。
你每天發呆,十年就成呆萌。
你每天狂吃,十年就成胖子。

專業無它,專注而已。

「選擇你愛的,愛你選擇的」,前五個字是前半生,後五個字是餘下的歲月。
新的一年,去努力,去成長,去奮鬥。耐心點,給好運一點時間;努力點,給未來一個機會。

新的一年,願你擁有最理想的生活
不問長遠,只爭朝夕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找出消費者共同的想像,而不是標籤他們

找出消費者共同的想像,而不是標籤他們
例如當你賣冰箱的時候,
SEO、SEM只設定關鍵字"冰箱"、"冰箱維修"、"冰箱推薦"、"二手冰箱"、"冰箱優惠"等等?
當你使用社群分析只找在網路上有PO出冰箱相關關鍵字的消費者,然後鎖定他們投廣告?
以上類似的作法,並不是"行銷",這是偷懶,這是用煙火掩飾思考的怠惰。
這就像影片中以個人身分、職業、年齡、學歷、地區、種族等等標籤將人群分類一樣,以明顯可見的外在資訊量測人們,把人當作物體,像桌子一樣有長寬高,以這樣的思維為這些桌子配上桌布?
功能可用,精神共鳴
你的商品或服務功能可以符合需求,這是根本的基礎,真正行銷致勝的關鍵在於"精神共鳴",這是消費者為什麼要購買你商品或服務的原因。
例如上述的冰箱,假設我們在冰箱上加上一個想像的故事:
以往家裡客廳是以電視為核心,讓家人共同情感交流的地方,而現在電視已經沒人看了,大家都在看自己的手機、平板,家人身體在停一個空間但是心卻在四處飄移,對嗎?
我們需要新的生活中心。
讓我們一起在家吃個飯吧,一起選擇食材、思考料理方式、共同創作、一同享受,在這幾個小時透過"在家吃飯"的過程,讓彼此的心靠近就在___冰箱旁。
這時候,我們的廣告投放策略不僅僅只是買個關鍵字、買個曝光廣告給有PO出冰箱兩個字的消費者(這不是很可笑)。
我們要找出的是在都會中,明明身邊圍繞著家人、朋友,卻莫名感受到寂寞的人,他們對現代社會中家人之間、朋友之間快速、視而不見、分心、不在意、輕薄的生活方式感到憤怒,想要改變卻不知道如何開始。
他們會加入那些網路社群?
她們會使用那些字眼搜尋?
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習慣的溝通方式是?
她們日常購買的商品與服務是什麽?會出沒在哪些地點?
喜歡的音樂、旅行、電影、文學、居家物品會是?
我們賣的不是東西
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有賣就跟你買
消費者買的是一個想像
一個你提供給她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
她很開心。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行銷只做兩件事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數萬甚至數百萬人通力協作,而其他動物一般最多只能形成幾十或者上百個單位的社群,是因為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相信“虛構信念”的物種。

——《人類簡史》

只有人類能夠相信並討論一些“看不見的事物”(比如正義、國家、平等、民族),而其他動物最多能理解並溝通看得見的事物(比如蘋果、樹木、河流、老虎)。

而行銷這個行為主要包括兩件事:

行銷=虛構的故事+有人相信

當然前提是你已經有了一個正確的”定位”,這個定位沒有人可以幫你做,這是”為什麼”你要開始這一件事的原因,這是一切的起點。

從這個起點開始發展出一個”虛構”的故事,這裡講的”虛構”並不是指虛假的意思,指的是非實際、物理性、物體的意思,例如:

“剛剛我在東方的河邊看見一頭獅子,這頭獅子吃了一頭羊以後往南走了。”

這一個故事就非常實際,是一個描述現實發生的事件,這就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虛構的故事會是怎麼樣說的呢?

“這條河的守護神是一條千年大鯉魚,河水的氾濫就是它肚子餓造成的,我們要舉行獻祭的儀式才行。”

這一個就是所謂的”虛構”的故事,虛構的故事通常是一個”建立在事實上的謊言”,由部分事實+謊言所組合而成,例如河中有大鯉魚與河水氾濫是事實,但說它肚子餓造成水災就是謊言。

能夠想像出一個形而上的故事,這是人類這個物種獨有的特色,也是人類能大幅超越其他生物的關鍵因素,原因是唯有”虛構的故事”能使大量的陌生人產生合作與意志的一致性,最終可以共同完成一個偉大的目標。

地球上有那麼多生物與人類共同演化了數千百萬年,為什麼不會出現可以計算微積分的拉不拉多犬呢?

語言的演化,造就了故事。

在沒有文字之前,所有知識的傳遞都以故事的型態流傳,而人與人之間的八卦耳語就像猴子與猴子之間互相抓背一樣,是建立你我彼此互信的基礎,在一個人數在150人之內小群體,這樣的溝通與小規模的合作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人數在農業時代膨脹到數千甚至上萬人時,要使群體能合作並且遵守規範就只能依靠一個虛構的故事來創造共同的想像了。

其他生物或多或少都具有同種類互相溝通的能力,但是卻只能就事論事,述說實際上的故事,例如黑猩猩可能看到敵人接近,發出”我看見敵人”的警告,但是它們卻無法說”我們必須共同向天神獻上香蕉,祈求不被敵人侵害”,其他生物都無法想像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人類可以,這是為什麼人類可以創造汽車、登上月球的關鍵因素之一。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宗教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是透過一部份事實延伸出的虛構故事,來擬聚眾人為共同的想像效力,這種力量甚至大到犧牲性命都在所不辭的地步,因為共同的想像會創造出信念,創造出你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這一點隨時隨地都發生在你身上。

所以透過創造一個虛構的故事來包裝你的產品或服務,讓人們相信透過你的產品或服務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或欲望,想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得想辦法讓夠多的人”相信”你,所有的行銷方案都是為了讓客戶能夠相信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故事,當消費者相信使用你的商品能讓他的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欲望被滿足,那麼這個虛構的故事就成為信念,成為一個無堅不摧的事實,它就成為了一個實際的故事。

林文傑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製造消費者的方法:形塑意義




上圖是我們行銷人員製造消費者的流程簡圖,由於概念較為抽象,我利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

提出意義然後符號化,最後商品化,這是一個將某種理念物化的過程,例如某建築公司推出一個建案,首先它根據台灣傳統文化與當下環境,將本案的概念設定房子是為了家庭成員提供情感與心理方面的安全感,再來將這個概念具象化約成為家(Home)的符號,符號的商品化產生房子(House)這個具體商品,此時該建商開始進行行銷廣告專案,當消費者受到行銷廣告的影響時,會自行對這個房子產生某種感覺,這個感覺會引動消費者內心的信念,若一切順利也就是該建商的行銷策略緊扣情感與心理的安全感這一點,成功的讓消費者也有同樣的感受並且認同,你就成功地製造出認為房子就是要” 為家庭成員提供情感與心理方面的安全感”的消費者,此時整個行銷鎖鏈保持完美的一致(你的房子(商品)設計與規畫也必須傳達出同一個概念),你透過” 為家庭成員提供情感與心理方面的安全感”的這個概念,創造出有此需求、想法的消費者。

由於某種概念、理念、意義是非常抽象且不具體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化約、簡化的方式將其轉換為某種符號來與消費者溝通,例如”以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型態過生活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這一個生活態度,行銷人員將其符號化為LOHAS也就是你熟知的”樂活”,接下來生產各式各樣的商品,冠上樂活這個符號,而某一群消費者認同該意義且自認屬於樂活一族(其實是被行銷人員製造出來的),這一群樂活族就會購買一堆能代表其樂活態度、理念的樂活商品,將樂活商品視之為自己的標誌,展示給其他人,此時若他的親朋好友認知到這樣的標誌(符號),也就有可能被影響而成為第二波樂活族,再次循環購買更多的樂活商品,利用樂活商品標誌自己以進入所謂的樂活一族。

在行銷策略的階段,我們透過一個意義的創造,讓消費者在理想與現實,美好與恐懼中兩端拉扯,我們告知樂活的生活方式,設定出一個理想的生活畫面,此時告知消費者”現實”與樂活的理想有所差距,而這個差距就必須透過購買我們樂活的商品解決,我們行銷人員提出問題,也提供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掏出錢來購買我們商品,簡單有效就可以讓你的現實生活又更靠近理想一點點了喔~啾咪。

延伸閱讀:

行銷經理的秘密之製造消費者

http://onsaleking.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18.html

by 林文傑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三秒鐘搞懂行銷的五個秘密

三秒鐘搞懂行銷的五個秘密



由於三秒鐘很短,不斷的有讀者說三秒鐘看不完,因此直接省略前言進入主題吧。

一、關於人的世界觀與思維模式
任何人,我指的是每一個人,包括你和我,自從我們意識到自我(1.)”之後,我們所處的情境就隨時隨刻不斷的塑造修正我們的世界觀與思維模式,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長達數十年而不間斷,舉例來說你的父母、朋友、導師、同事、長官與你的互動都會慢慢影響你觀看世界的角度。
那麼你認為一個品牌的行銷人員推出一個企劃廣告活動,就能改變你的想法嗎?
不可能!!
請不要拿錢或你工作前途開玩笑,不要做以行銷活動影響進而改變消費者的蠢事,你要做的是觀察消費者找出符合你品牌世界觀的一群人,因為這一群人原本就和你的企業文化、品牌有共同看世界的角度與思維方式,你的工作是找出這一群人,在對的時間,用合適的方法接觸他們。
找出願意相信你的消費者(與你品牌的世界觀不見得非要一模一樣,但至少不能是相反的)改變品牌的溝通方式去迎合消費者,而不是改變消費者去迎合品牌

二、人們只會注意不一樣的事物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你每天的行為模式有八成是一模一樣的(有可能還更高),由於人腦先天的限制,你不可能無限的接受資訊並且產生新的判斷,否則你會寸步難行完全當機,因此多數我們每天會接觸的事務,我們會讓它內化成為自動化的思維,除非它變得不一樣引起我們的注意,也就是說你的行銷方式若是普通的、一般人常見的,人們對你的廣告宣傳根本視而不見,你做行銷基本上就是要不斷以新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重新包裝你的商品或品牌、用新的管道宣傳、用不同的說法(文案)介紹、舊商品新用途、大變小、左變右、A+B等等。

不管如何,你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三、關於第一印象
不管你自認你是多理性的人,我要告訴你,你絕對不如你想像中的理性,你對於任何事物的第一印象將會嚴重影響你後續的理性思維,第一印象是由本我(完全潛意識)出發,舉例來說當你面試一位應徵者的時候,他一進門你就已經下意識的決定他/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是外向、內向、討人厭的、受人喜歡的、個性如何等等,接下來你與他的面談過程,你的理性思維會不斷的從他的言行中、從他的書面資料中尋找能支持你第一印象的理由,然後你會確認你自己的對他的想法,並且自以為是理性分析後的決定。
同樣的當消費者見到你的品牌、商品、服務(員工、環境)的同時,潛意識中他們已經決定是否要與你做生意了,接下來他們會尋求能支持他們決定的理由,這時候你的行銷就上場了,他會想到你的廣告、關於你的新聞、上次朋友提到你的口碑、網路上的傳言等等,若以上這些行銷操作正確,消費者就能心安理得的掏腰包了。

消費者在接觸你的時候,你給了他們怎麼樣的印象呢?
這同時也告訴你一件事,你的企業、商品、品牌、行銷、公關必須有一致性,在消費者心中你前後的一致性若有不同,將會大幅降低銷售機會。

四、關於故事
我們天生就是說故事的人,我們會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不斷的說給自己聽,直到找到我們喜歡、聽起來也蠻合理的解釋為止。(2)
當消費者決定是否要跟你產生關係的時候,他必須對自己說故事才能說服自己付出代價(金錢與時間)給你,例如我要購買這一套西裝是因為如果我有這套西裝,我就能展現我的魅力與專業,在工作上能更引人注意,那麼我升官加薪也就更有可能了,所以我花點小錢算是投資自己吧。
在上面這個例子就是消費者說服自己,對自己說了一個升官發財的故事,你要怎麼讓消費者能對自己說出這樣的故事呢?
當然這套西服在行銷宣傳的時候,就必須不斷的傳達成功的精英形象,可能有一企業知名人士代言,在一個符合這樣形象的場所販售,有一個符合這樣形象的銷售人員與產品包裝
你必須了解消費者是怎麼樣對自己說故事的,身為行銷人員的你,就必須提供這些故事的素材,讓消費者能對自己說故事。

讓消費者說服自己,而不是你去說服消費者。

五、關於真誠
真實的故事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例如最近的胖達人事件,他們說了一個關於健康、天然的故事,事實上卻使用人工化學香料,這樣的故事剛開始也許能成功,但絕對無法長期欺騙下去。
真實的故事才能被消費者傳播也才有成功的機會。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
2來源:
誰說人是誠實的! 艾瑞利 著,天下文化出版
參考書籍:

行銷人是大騙子  賽斯 高汀 著,商智文化出版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其實你是在非營利組織上班!?

你知道嗎? 有相當多的企業公司等營利組織其實是非營利組織。

舉例來說:
中國第一大電子商務網站京東商城年營收260億人民幣,沒賺錢。
全球第三大的薄膜液晶面板友達光電,沒賺錢。
台灣的驕傲台灣高鐵...,沒賺錢。
壹傳媒集團2011上半年度虧損3.24億港元,也沒賺錢。
還有更多的公司,表面上是獲利,實際上是財務作帳或是賣資產所產生的好看數字。

另一方面卻有很多非營利組織,反而是充滿了現金,獲利情況良好(可以做很多好事)...
弔詭的地方是這些非營利組織看起來反而比營利組織還要賺錢呢,先釐清一個觀點,非營利組織的意思是不以營利為第一經營目的,不代表他們賺錢的能力較差或是不能賺錢。
一樣舉些例子給你:
佛光山、慈濟、長老教會、紅十字會、扶輪社等等。

怎麼會這樣?

我想這些"營利"的企業公司,應該好好向非營利組織看齊,向非營利組織去學習如何營利。

我以企業管理的"產銷人發財"五個觀點來談這件事,看看有哪些不同。

研發:
營利企業:砸錢買專利、砸錢針對所屬產業的小地方研發、砸錢研發出可以告人侵權的無聊專利...
非營利企業:這部分要看這個NPO的成立原因,有些NPO是因為某些疾病而成立,例如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成立的脊髓損傷基金會,就是以研發脊髓相關醫療技術為主,但不管如何NPO的研發經費、用途、使用範圍都是相當明確而有效率的。

產品:
營利企業:實體商品或服務...
非營利企業:嗯...沒有產品,通常只有一個理想、理念、目標...。你看到的NPO銷售的商品,其實是其理念的代表物,通常消費者買下這個商品,不是因為他真的需要,而是因為消費者表達支持的行為。
例如購物袋、徽章、T恤等等。

財務:
營利企業:賺取成本與售價的價差、已經編好的預算要花光(不然來年就麻煩了)、浪費經常性支出(員工喜歡對自己好一點...)、浪費廣告預算打廣告給老闆與股東看等等...
非營利企業:能省則省,多省了幾塊錢也許能幫助一個小朋友吃飽飯,多數NPO員工從上到下都把節省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人才:
營利企業:砸錢就有人來上班。
非營利企業:以"動機"作為吸引人才的首要目的,例如"你想跟我們一起,讓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有飯吃嗎"。目前有部分營利企業也做到這一點,比如說有不少人才就因為馬雲的個人魅力加入阿里巴巴。

行銷:
營利企業:砸錢做廣告。例如:花大錢買提醒消費者該去上廁所的電視廣告。
非營利企業:說故事,一個動聽的故事就可以達成行銷的目的,例如:耶穌基督的人生故事。
在行銷上的差距是最大的,NPO總是從零開始,使用故事、創意去創造最大的傳播效應,有時候"廣告預算"這件事,反而是限制創意發想的最重要因素,例如:今年廣告預算1000萬元,一旦心中有了這個定錨點,創意就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大幅受限。

高度資訊化的網路時代,更是企業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的時代。

你的辦公室一定要這麼大? 一定要在市區? 主管的座位一定要獨立隔間?
你能否將你的產品或服務,化身為一種信仰、理念? 例如:我們公司製作的辦公椅能讓上班族遠離背痛之苦。
讓之前被背痛所苦的員工們,認同公司的理念、理想,隨時隨地推廣一張好的辦公椅?
不要只會用金錢動機去招募人才,用更高等的成就動機,你會發現會有比你想像中更多人不以金錢為第一的工作考量。

你會說故事嗎? 創辦人從小看著父親為了養家活口,長期忍受背痛之苦,最後必須依靠輪椅,創辦人因此研發出最佳的人體工學辦公椅...
一個消費者買了一張給老婆,因此挽救了一場婚姻危機?
每一天,你的公司可能都有大大小小的故事發生,你有記錄下來、篩選、傳播嗎?

你的公司所需的一切都要用現金買嗎? 可不可能用交換的、用分享的、用互助的?
何不用四十張辦公椅去換十張辦公桌? 用十張辦公椅換一台影印機? 節省你購買辦公設備的費用。不只是以物易物,你公司有多餘的人力嗎? 有多餘的辦公空間嗎? 空的會議室?有特別knowhow嗎? 是否可以跟別的企業做交換?
你有感謝你的客戶嗎? 你知道非營利組織是如何感謝客戶、如何關心客戶? 如何與客戶維繫不只是商務上更是情感上的關聯?

去了解非營利組織看看吧,相信一定能為你的"營利企業"開展出前所未見的新視野。

後記:當然每件事、每個公司、NPO都會有例外狀況,本文主要是希望指出一些新視野給在企業中的你思考,本文的說法都是相對而言,而非絕對。

延伸閱讀

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Drucker /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3252120
哪裡買


















零的力量:別讓沒錢變成你的阻力,敢做夢就能成就大事的11個成功秘訣
The Zilch : The Power of Zero in Business
作者:南西.勒柏琳
原文作者:Nancy Lublin
譯者:蔡惠□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1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208015
哪裡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