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三秒鐘搞懂如何交到女(男)朋友



身分稀缺性

這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工具人與肥宅,就像滿地的石頭,你完全不會注意更不要說撿起任何一顆了,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稀少的身分可是大大加分,例如學校內的洋人總是吸引較多的注意一樣。

若你對文學有興趣,就可以是這群人中相對能吟詩作對的文學家身分、歌唱得好也是、對於流行很敏銳的也可以一種,特殊的的自我定位創造相對的稀缺性。

想像空間

想像空間是愛情萌芽的土壤,對方會在腦中想像與你的未來發展,這個想像中的未來多是對方自行幻想出來的,與真正的事實無關,因此你必須留有空間讓對方自行想像,多數的人犯的錯就是讓自己暴露在陽光下,讓對方看得一清二楚,自以為這就是表現自己的誠心誠意,殊不知對方對你越孰悉,對你越了解,想像空間就越小,這塊土壤就讓不足愛情的嫩芽伸展。

保持一個神祕的空間,讓對方對你們雙方的未來有所想像,當然隨著時間互相熟悉之後,這個想像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所以你必須不斷的在智識上進步,使想像空間能不斷的延伸下去,讓對方永遠能對你抱持期待。

社會證明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他人的觀點對你會形成巨大的社會壓力,進而影響你的自我認知,例如大家都喜歡公開的求婚儀式,在眾人的鼓譟之下,能夠力抗眾人拒絕求婚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在FB曬恩愛的確有助於感情的穩定,贈送名貴的飾品或是公開贈送花束等等,這些都是公開展示就是一種塑造社會證明的方式,當越來越多人認為你們是一對的時候,就自然而然成為一對了。

最後,以行銷的觀點來看,你的商品或服務就是要追求大眾消費者的宅宅,同樣的也可以透過稀缺性、想像空間、社會證明三要素來營造品牌形象,讓消費者願意與你共度白首。

林文傑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消費性商品熱賣的秘密

消費性商品熱賣的秘密

創造最多詮釋可能,最大想像空間。

每一個人都是主觀的,你覺得榴槤好吃而我不覺得,你覺得林志玲是美女而我不覺得,榴槤、林志玲指涉的想像空間較小,因此市場潛力就會有所侷限,因此若你的商品是一般消費性商品,也就是針對一般大眾非特定人,行銷的關鍵就會在創造最多詮釋可能與最大想像空間。

例如觀賞電影鐵達尼號的時候,許多人都會感動落淚,但是落淚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人是為了傑克,有些人是為了蘿絲,有些人是為了鐵達尼號這艘船(?)。

你的商品本質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消費者個人主觀的反射,情感是共同的,但發生的原因各自解讀不同,商品的功能與價格是基礎,就像紅色這個顏色,大家都可以想像出來,但是在解讀上就各有不同,有些人聯想的是熱情,有些人聯想的是血腥。

例如這張照片中重達1.5頓的大型雕塑,你的第一印象聯想到甚麼?


有些人覺得是貓頭鷹,有些人說是大象,而你看呢?

商品的本質是一回事,消費者腦中的詮釋是另一回事,消費者透過感知你的商品後,由自我主觀產生特定詮釋,是否要購買你的商品就看這個詮釋是否滿足了消費者的想像,因此你的商品必須有多面向的詮釋空間,就像上面的這個大師級的雕塑品一樣。

台灣地區的消費者,是容易受時事、新聞、議題的影響,呈現了盲目從眾(Bandwagon Effect)一窩蜂的特色,當網路族群上網的過程當中,不論他到新聞、內容、BBS、PTT、Facebook、Blog等等不同種類的網站,發現多數人都在討論某個議題,其行為很容易跟隨大多數人的行為或是受其影響。

這給了我們一些啟示,當我們想要推廣A商品/服務的時候,我們應該使得A商品/服務去商品化,使A商品/服務成為值得分享的”內容”,A商品/服務只是一項工具,重點在於使用這項工具達成的效果、滿足的需求,我們可以根據其效果與需求多角度的去營造故事、創造新聞。

當”內容”被營造出來的時候,我們還必須讓”內容”去內容化使得內容社群化,意思是說這些內容必須根據你傳播的載體去變形,適合在Blog傳播的內容必然與Facebook等其他媒體不同,它也許會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幾張圖片照片、白皮書、排行榜,甚至會是消費者自行根據你設計的”內容”再產出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內容。

這裡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值得分享。

評估的標準很簡單,你自己會分享哪些內容? 你必須以第三者(消費者)的角度去檢視你自己是否願意分享你所創造的內容? 它是否有趣? 它是否有教育性? 它是否有知識性? 它是否能展現你的態度、風格? 它是否讓你受到矚目、社會獎賞? 等等。

商品/廣告必須轉化成為值得分享的新聞/內容,再以社群/策展的方式針對特定族群與載體傳播。

你可以設定與你商品/服務相關的關鍵字,監測網路新聞、網路口碑、Blog文章、比價網站點擊搜尋數量、搜尋引擎趨勢、社群討論文字等等多項指標,從中間去找出”洞察”去設計你的商品/服務內容化策展傳播策略,注意這是整體IMC整合行銷策略的一環,並不代表你就可以不做傳統的廣告或是SEO等其他策略了。

林文傑
請訂閱我 https://pressplay.cc/onsaleking
http://onsaleking.blogspot.tw/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努力其實是一種怠惰

努力其實是一種怠惰

你用實際上的勞做,掩飾思惟上的怠惰。

這就是一種安慰劑效應,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

安慰劑效應(英語:placebo effect,來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你每天上班加班下班努力的完成工作,自認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步步高升加薪升官,但是其實你只是在掃落葉,每天重複一樣的事情,從來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今天的工作有什麼意義。

你做的是老闆交辦、遵守的是公司規則、作業的標準流程,從來不想為什麼。

你根本不想使用頭腦去理解這個世界,不想費力思考困難的問題,你想要吃得好、睡得好也想要他人和善對你,然後用每日忙碌的工作當作人生的安慰劑,你想你能做的都做了,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也已經是極限了,畢竟大家都是一樣的不是嗎? 若沒有好的機會、好的發展、沒有大富大貴,你想也許自己就是沒哪個命、沒遇到貴人、沒有好機會吧,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你的一生轉眼就過去了。

你在浪費生命。

我不否認,為了生活的確有許多需要浪費時間的鳥事,但是你不能沒有意義的浪費生命,你可以浪費時間,但你不可以浪費生命。

所以你必須建立自我的價值觀,建構自我存在的意義。

紅色讓你感覺熱情、溫暖的感覺,
而紅色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甚至連顏色本身也不存在,
那只是一段波長、無以計數的光子罷了。
紅色所代表熱情與溫暖的意義,
是你這個觀看者主觀給予的。

宇宙只有物質與能量永恆存在,
時間與空間也許都是你我想像中的產物,
在這個無意義的機率世界中,
我們從虛無中出生,自行創造一個想像中的人生意義,
假裝一切是有意義的,因為假裝太久了,
我們以為它是真實存在的,直到生命結束。

在有限的人生思考自我存在的意義,是我們的天職。
是你,賦予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
你思,故世界在。

雖然人生終究像莎士比亞所寫的much ado about nothing”無事忙了一場”,但是在終點之前,我將繼續抱著我自以為的意義,吸氣、吐氣、吸氣、吐氣…

林文傑
http://onsaleking.blogspot.tw/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人生啊,我不服。

一個來自玉里的十歲出頭的小朋友,一個人在台北工作了數十年,當過舒潔衛生紙的業務,也嘗試與朋友合資製造泡棉的工廠失敗,最後為了穩定的養家活口,在最後的十多年以開台北市公車維生,雖然養了兩個小孩長大成人,但卻沒有存款、房子、車子,一生租屋、開二手車,這樣的一個人是我父親,他有句口頭禪是:

“沒法度。”

當買了樂透彩券,沒中獎。他會說:啊,沒法度。
當工作不順利、買股票賠錢。他會說:啊,沒法度。

“沒法度。”以中文來說就是沒辦法。

會說出沒辦法這三個字,代表的是你只用一種觀點,一種非黑即白的眼光看世界。這世界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你不知道的事,
沒有沒辦法,只有你不知道的解決方法。

你要建立的是信念、生活的態度與價值觀,多年前我還是小鬼頭的時候,非常非常著迷於一部日本動畫片”七龍珠”,劇中的主角在每一次受了重傷復原後,就會變得比以前更強壯,在多年的潛移默化中,這一個種子在我個人的人生中,變成了一個信念,那就是”總有辦法的”,不管現在的遭遇多悲慘,只要我還站的起來,我就一定能找出方法解決。

以國中畢業證書出社會,想辦法混進上市櫃公司。
在路邊發DM,想辦法讓目標客戶願意拿。
東西賣不掉就想辦法賣掉。
行銷沒預算就找不花錢的辦法。

能否找到辦法取決於幾個因素

第一你必須相信一定有辦法存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第二你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對於你要解決的問題上,在早期沒有網路的時代,解決方案就在書中,沒錢買書? 圖書館的書都不用錢。而現在有google,你更沒有藉口說你取得某方面的知識有困難。

第三你必須敢請求他人的協助,簡單的說就是厚臉皮,我沒錢、沒權、沒靠山也不能回報你,但是我要求你幫我。

第四是過去經驗的累積,這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看的書,所有你付出努力的一切,未來一定會用某種形式回報到你身上。

第五接受多元觀點,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黑白之間存在著無數多種顏色,既有的框架、道德、規範都是暫時的跟你要追求的解決方法無關,根本不需考慮。

第六保持靈活,山不轉路轉,這世界沒有盡頭只有路口。

第七相信自己,這不用解釋吧,你是唯一的存在,不要受他人言語左右。

舉個例子來說,要有存款一億元新台幣,也許有機會解決這一個問題的辦法有一萬種,我窮盡一生的時間嘗試了五千七百八十四種方法都告失敗,這輩子就是不足讓我嘗試完所有的方法,時間就已經到了盡頭。

不管如何,我可以說我這一生都在尋找可能性的路上,永遠有法度只是還沒被我發掘到而已。

人生啊,我不服。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找出消費者共同的想像,而不是標籤他們

找出消費者共同的想像,而不是標籤他們
例如當你賣冰箱的時候,
SEO、SEM只設定關鍵字"冰箱"、"冰箱維修"、"冰箱推薦"、"二手冰箱"、"冰箱優惠"等等?
當你使用社群分析只找在網路上有PO出冰箱相關關鍵字的消費者,然後鎖定他們投廣告?
以上類似的作法,並不是"行銷",這是偷懶,這是用煙火掩飾思考的怠惰。
這就像影片中以個人身分、職業、年齡、學歷、地區、種族等等標籤將人群分類一樣,以明顯可見的外在資訊量測人們,把人當作物體,像桌子一樣有長寬高,以這樣的思維為這些桌子配上桌布?
功能可用,精神共鳴
你的商品或服務功能可以符合需求,這是根本的基礎,真正行銷致勝的關鍵在於"精神共鳴",這是消費者為什麼要購買你商品或服務的原因。
例如上述的冰箱,假設我們在冰箱上加上一個想像的故事:
以往家裡客廳是以電視為核心,讓家人共同情感交流的地方,而現在電視已經沒人看了,大家都在看自己的手機、平板,家人身體在停一個空間但是心卻在四處飄移,對嗎?
我們需要新的生活中心。
讓我們一起在家吃個飯吧,一起選擇食材、思考料理方式、共同創作、一同享受,在這幾個小時透過"在家吃飯"的過程,讓彼此的心靠近就在___冰箱旁。
這時候,我們的廣告投放策略不僅僅只是買個關鍵字、買個曝光廣告給有PO出冰箱兩個字的消費者(這不是很可笑)。
我們要找出的是在都會中,明明身邊圍繞著家人、朋友,卻莫名感受到寂寞的人,他們對現代社會中家人之間、朋友之間快速、視而不見、分心、不在意、輕薄的生活方式感到憤怒,想要改變卻不知道如何開始。
他們會加入那些網路社群?
她們會使用那些字眼搜尋?
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習慣的溝通方式是?
她們日常購買的商品與服務是什麽?會出沒在哪些地點?
喜歡的音樂、旅行、電影、文學、居家物品會是?
我們賣的不是東西
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有賣就跟你買
消費者買的是一個想像
一個你提供給她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
她很開心。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其實你沒有自由意志更沒有靈魂,你就是…



這個現實世界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世界,在你的腦袋之外只有兩種物體,那就是能量與物質,這兩種物體本質上是沒有所謂顏色、氣味、聲響、觸感、味道的,要有以上的感受,就必須存在一個特定的觀察者,這個觀察者透過身上特化的各種神經細胞感知光子、分子、頻率、溫度、震動等所有的感受,然後透過電化學轉譯給你頭顱中的腦細胞與神經元。

因此外在世界跟你腦中的小劇場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你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大腦接收外界刺激加上與過去記憶與經驗對比整理後播映出來的小劇場,這世界有七十億人,也就有七十億個小劇場,每個人所感知的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就算不計個體生理差異,你們感受到100%一樣的外在刺激,但是由於你們的過往經驗記憶不同,所產生的腦內小劇場就會播出不同的電影。

你的現實跟這個世界無關。



如果只有單單感受外在世界刺激,然後針對該刺激做反射動作,那麼我們就成了不會有任何進步的殭屍了,幸好大腦的可塑性極高,而且終其一身都可以不斷長出新的連結與模式,刪除不需要的連結,當我們十分熟練某種動作或技能,它會從記憶經驗中下沉至潛意識區域,你可以想像是由軟體寫入到硬體寫入,當它進入硬體寫入的階段時,就不會在有意識的時候浮現,例如開車的動作、走路的動作。
當你接收了外界刺激,大腦會根據過去多年來你所累積的、獨一無二的記憶經驗中去比對與嘗試做出最有可能的情況預測,若是過去曾有類似情境的經驗,你就會根據過去的經驗與情緒加上新的感知進行演算法以決定行為。

所以決定你最終行為反應的是演算法,演算法是你應對所有一切的大規模計算基礎,簡單的說就是如果遇到A就執行B,當然實際上這個演算法要考慮的變數極多,所有的感知、過去的記憶、當下的情緒、環境的影響、生理的反應、個人整體性、連續的現實性等等,甚至是同時性,當你眼睛看到你的腳踢到石頭,然後感受到腳痛,覺得是同一瞬間對嗎?

實際上不是,眼睛的反應比腳趾快,所以眼睛看到了,大腦會等一會兒直到腳痛感覺也傳到到大腦時,再同步讓你意識到這件事的發生,其實也沒有絕對的當下,你的所見所聞都是過去的事件,只是時間間隔極短你不會發現罷了。

演算法是你出生到現在,所有的感知、記憶經驗、學習反饋、再確認感知、比對記憶經驗、外部互動再反饋不斷的重塑學習,當你的年齡達到25歲以上時,就有一個基本上可以應對萬事萬物的萬用演算邏輯,這也反映了你的價值觀、你對世界的眼光與角度、你的思維邏輯,這就是,你就是你所累積獨一無二的專屬演算法。

其實你沒有自由意志更沒有靈魂,你就是你專屬的演算法。



在有生之年,你能不斷精進你獨一無二的自我演算法,尤其在這個不斷改變的數位時代,多多去體驗、多多去分享、多多獲得反饋、多多突破過去思維的限制、開放你的心胸全心全意的感受感知這個世界的美妙,保持大腦的可塑性、柔軟性才能在不遠的未來過的更好更幸福。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你不知道的現實。

你所知道的現實是這樣的,一個是從你的觀點出發,我們稱之為主觀

主觀的現實是只有你能感知到的現實,例如你覺得心情沮喪、全身無力,任何人都無法感受到相同的沮喪,也許我們能就之前自己沮喪的感覺,想像你有多沮喪,但是卻永遠無法體認到一樣的感覺,你覺得世界是不公平的地方,這也是由你的主觀所定義,他人也無法確知你的感受。

只有你能看見、聽見、感知到的一切都稱之你的主觀現實。

另外還有一種現實叫做"客觀的現實,什麼是客觀現實呢?

簡單的說就是不論是誰都可以感知到一樣的事實,例如光速約為每秒近29.9萬公里,這不管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不管你知不知道都一樣,又例如你手上的手機他的品牌、尺寸、功能對他人也都是一樣,就算你眼睛沒看到手機,手機仍然會在那裏不多不少一模一樣。

對任何觀察者來說該事實都不變,我們稱之為客觀現實。

一般來說,多數人就知道這兩種現實,主觀的與客觀的,這就構成了一個世界。

但是還有一種你不知道的現實,那就是虛構的故事,我們稱之為互為主體的現實。

互為主體的現實,不存在於物理世界,它是由人類這個物種擁有的想像力而來,存在於眾人共同相信的故事之中,力量之強足以改變真實世界的現實。

互為主體的現實是一張綿密的信任之網所構成,例如婚姻就是一種互為主體的現實,首先你自己得相信這是一份愛情的永恆盟約,而你的另一半也相信這個想像,這樣還不夠,你們的雙方的父母、所有的親朋好友、認識的左鄰右舍、同事同學、乃至於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陌生人,所有的人都相信婚姻這個現實狀態,結婚證書只是一張不值錢的紙張,是這個共同的想像給予結婚證書無以倫比的現實影響力,影響了實際的生活、財務狀態等等。

同樣的金錢貨幣、國家意識、政府法律、公司團體等都是一種互為主體的現實,是特定群體心中的想像、是共同的故事、是一張由信任編織的現實之網。

區別主、客觀物理現實與互為主體的虛構現實的方法是該現實是否有實際可感受到的痛苦,例如離婚,結婚證書不會感到痛苦,感到痛苦的是受影響的眾人,公司解散倒閉,公司不會感受到痛苦,是小員工因失業而感受到痛苦,國家被併吞,國家也不會感受到痛苦,是所屬國民感受到痛苦。

說到這裡你可以發現,我們從事行銷工作,除了鎖定特定主觀的消費者,以我們的商品或服務創造客觀的現實之外,更是要編織一張信任之網,創造想像空間使虛構的故事在眾人心中成為現實。

主觀:

了解你的消費者,他的主觀為何?他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他主觀認定的現實是什麼?你才能用符合他主觀看法的現實與他溝通,否則你們是否是活在不同的現實世界中呢?

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消費者區隔,區隔的不是年齡身分,而是特定的主觀。

客觀:

了解這個世界中特定範圍內的共通價值,在該範圍內不因個人主觀而改變的現實,好的商品或服務在任何人眼中應該都一樣,而垃圾在任何人眼中都是垃圾,而部分在客觀上好的商品或服務也許在特定主觀的客戶群中會更有吸引力,當然也對部分特定主觀群眾沒有。

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市場區隔,生活在不同情境的群眾,其客觀事實並不一致,例如在中東對豬肉的客觀態度與台灣就不同。

互為主體的現實:

你自己的商品或服務屬於客觀上的事物,你自己當然相信它能夠為市場帶來欲望或填補需求,但只有你相信這個想像沒有用,只有你相信的叫做

空想。

你的員工相信嗎? 你的家人朋友相信嗎? 你的金主、股東相信嗎? 你的另一半呢? 如何讓陌生人也就是你未來的顧客相信?你顧客的親朋好友會相信嗎?

而要創造互為主體的現實有許多面向需要配合,例如婚姻關係中的那一張證書、相關公開又繁瑣的儀式、當地風俗習慣與社會壓力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建立互為主體事實的實際事物表徵,因此所有的行銷作為都在建立一個可被眾人信任的虛構故事,創造足夠的想像空間,以虛構的故事填補其中,然後使用各項行銷作為創造信任感,重點是這個信任是互相的橫向縱向交錯,而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單一垂直線,它應該比較像是一張網,一張由信任所編織的網。

主觀、客觀現實講求的是定位。
互為主體的現實講求的是行銷。

主觀、客觀、互為主體的現實三者相應相生缺一不可,在特定事實上建立虛構的故事,然後想辦法讓群眾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