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
你正趕往一個重要的面試,正要搭上電梯的同時,業務員A先生忽然抓住你,塞了一張DM給你然後滔滔不絕的跟你說,投資富有銀行的基金對個人退休規畫的好處…
這就是傳統廣告。
同樣的場景這次業務員A先生忽然抓住你,然後跟你說他們的人力仲介服務,可以為你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
這是精準定向廣告。
仍然是同樣的場景這次業務員A先生在你上樓面試前,提醒了你十個面試的小技巧,然後告知你談完若有興趣可以與他聯繫了解更多他們公司能提供的服務。
這是現在你應該做的廣告,廣告即資訊、廣告即知識。
過去由於媒體是被壟斷的有限資源,只有少數電視台、報紙、廣播等宣傳管道,所以企業不斷的大量廣泛的散佈訊息給消費者,其中會有少部分的消費者被打中,這是機率遊戲。
這時的媒體就像太陽一樣,普遍的照射所有的群眾,只是有些人照的多有些人照的少的差別。
90年代後網路資訊化時代開始,消費者獲得資訊的管道爆炸性的增長,也因此企業得以用更精確的方式接觸到目標消費者,但也不過是讓機率數字大了些。
這時的媒體就像太空中的衛星,能更精確的照射在目標群眾身上。
現今我們已經走到社群與行動化的階段,消費者已經有能力撐起一把大傘,阻絕太陽光與衛星的照射,他們只會接受他們覺得有趣的、有用的、能獲得教育的資訊。
你必須要了解的是 : 觀念才能被傳播,你的商品(服務)不能。
不論你從事的產業為何,提供怎麼樣的商品或服務,你要知道你提供的所有廣告宣傳,對消費者來說都會是一種資訊,而這種資訊必須是”有用”的。
你必須根據你的目標消費者設計大量客製化的有用資訊,透過各式的管道接觸他們,包括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行動媒體等,這一點在目前技術上已經不是做不到的事。
所以我認為廣告不只是廣告,現在的廣告應該是能夠幫助消費者的,能幫助消費者做決策、能幫助消費者達成目的、能幫助消費者過得更好、甚至能幫助消費者心情愉快…而不是寫上似是而非的標語、品名、規格、價格加上美美的照片就搞定了。
如何做?
你應該就你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做明確的定位。
區隔出你的消費者。
了解你區隔內的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行為、態度、需求。
根據你消費者的需求去思考你的商品或服務如何能滿足他們?
由於你已經了解你的消費者,你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地點,以合適的媒體、呈現方式去展示你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解決方案。
注意,我說的是”展示”,不是硬塞給他們一張DM。
你的廣告宣傳必須去商品化、去服務化,不是廣告你的商品與服務,你提供的是消費者想要、需要的指引與方法,你的商品與服務只是一種道具,你是在邀請消費者參與、參觀你精心設計的表演。
最終,消費者參予了你的廣告,成為了你廣告中的一部分,由於消費者在你的廣告中獲得了娛樂、知識、教育、美感等等某種體驗,當他不禁發出一聲”WOO”的時候,消費者將會迫不及待將他們獲得的分享給周遭親朋好友。
這就是行銷廣告的終極聖杯 : 消費者即廣告。
了解更多請見: http://onsaleking.blogspot.tw/
您好,因為您的文章與我們畢業製作的理念相符合,所以想要轉帖引用您的文章至我們畢業製作的facebook粉絲專頁其中的貼文中,在此徵求您的同意,非常感謝您。
回覆刪除https://www.facebook.com/CashaBall
歡迎分享 別客氣!XDD
刪除根據 Infolinks 最新調查顯示:六成的消費者對 Banner 廣告視而不見,大多數的橫幅廣告是浪費的。只有 14 % 的受訪者,能記得他們在網上看到的展示廣告,不到 3 %(2.8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看到與自己相關的廣告。有人認為,眾所周知的橫幅廣告浪費太多的錢,不滿意低於 0.1 %的點擊率。
回覆刪除調查發現,50 % 的人從不點擊展示廣告,35 % 的受訪者每月點擊 5 個或更少的展示廣告;75 % 的人透過桌上電腦看到橫幅廣告;25 % 則透過行動設備。消費者認同與自己相關的廣告,無論是經常購買的產品或最近想購買的東西。消費者希望沒有關聯性的廣告越少越好,這樣才不會被廣告淹沒,同時可能增加參與互動的機會。
Infolinks 指出橫幅廣告不再吸引消費者的三個關鍵因素:1、廣告量太大:網站在同一時間向每個造訪者,展示成千上萬的廣告曝光量;2、缺乏相關性:只有少量相關的廣告,絕大部分是無關的訊息;3、位置太固定:造訪者可預見廣告大小和位置,會刻意避開他們的目光,避免浪費自己的時間。
解決上述問題,網站經營者及廣告主應該開始思考節制廣告曝光量,製作富有創造性的廣告,期許在廣告浮出的那一刻,就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多媒體視頻對橫幅廣告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受到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增長的影響,多媒體視頻可提高客戶參與廣告互動的機率。
廣告想獲取更好的回報,相關性是最重要的。強化關聯性可以提升廣告的點擊率或轉換率,讓廣告投放變得更聰明,不應該呈現具有破壞性的廣告,認知廣告像惱人的蚊子,咬了會有一點點痛。。建議採用非傳統的廣告位置,相互輪替使用。包括,In Frame 利用網頁兩側的空間;In Search 只出現在需要的時候;InTag 創建內容相關的標籤和 In Text 於文本內容中置入關鍵字。
本文來源:http://tw.m.wretch.yahoo.com/blog/kangjim/12422499
社群媒體數據分析公司BlitzMetrics的執行長Dennis Yu指:“在決定哪些動態會出現在用戶的動態時報上方時,Facebook的演算法給予“分享”的權重比“讚”多出接近 1,300%,這直接影響了貼文/推廣的病毒式散播觸及率(viral reach)。”
回覆刪除另外,他指:“分享是最佳的口碑行銷。它表示粉絲對於你的內容的認可程度,已達到他們願意付出個人的“線上名聲”的地步;你的廣告或貼文也有趣到他們願意分享的程度。”
看來,品牌只是一味地運用魚餌式的內容來取得讚和分享是不足的,更重要的是要把焦點放在說故事上,創造真正的互動。
本文首發NYT,由搜狐IT編譯。
回覆刪除北京時間4月9日消息,《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各大知名網絡出版物紛紛與品牌企業合作提供某種形式的讚助內容,這些贊助內容與編輯內容差距極小,導致讀者很難分辨兩者的區別。而贊助內容的興起,也為出版商帶來了極大的收益。
科技博客網站Mashable.com近期發表了一些名為“What's Inside”的文章,這些文章看起來與網站上其他的文章區別不大,但仔細閱讀後卻能發現其中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這些文章大多由Mashable員工發表,幾乎全部與科技產品技術有關,涉及範圍從調製解調器到哈勃空間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等無所不有,而高通旗下的處理器芯片品牌Snapdragon則會為這些文章提供贊助,為其支付費用。
在Mashable.com網站上,一篇與Google Glass(Google眼鏡)相關的技術文章被轉載了近2000次,這意味著讀者並不介意或者並不知道這篇文章是新聞還是廣告商贊助的內容。
廣告主和出版商為這種全新的營銷方式取了許多名字,比如贊助內容、品牌內容、原生廣告等,但無論用哪個名稱,這種營銷方式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出版商也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更多的營收。如果要計算廣告主為這種營銷方式支付了多少費用,這無疑是困難的,因為這種內容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被定義和出售。畢竟,兩個網站主頁上橫幅廣告的價格可能非常接近,但一個網站上一系列個性化化定製文章的價格與另一個網站上一系列社交媒體文章的價格是很難比較的。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大西洋》月刊(The Huffington Post)、BuzzFeed和Business Insider等知名網絡出版物都曾發表過某種形式的贊助內容,這導致讀者越來越難分辨編輯內容與讚助內容之間的區別。
市場調查機構eMarketer分析師大衛•哈勒曼(David Hallerman)說:“廣告宣傳無處不在,即使是傳統的新聞編輯,也早已被廣告滲透。現在,不僅內容本身是如此,讀者對內容的觀感也是同樣的狀況。”
以《赫芬頓郵報》為例,該媒體已經與強生、思科等品牌建立合作關係,後者將贊助其為某個主題而設計的網頁,比如與女性、兒童相關的內容,或者是科技帶來的影響等。在這些網頁中,《赫芬頓郵報》會將其獨立撰寫的內容與品牌本身提供的內容混合在一起,提供給讀者閱覽。而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不僅提供編輯內容,甚至還能提供品牌贊助的幻燈片。《大西洋》月刊最近也公開向讀者致歉,原因是該雜誌旗下的某個品牌專欄接受了一個支持基督教科學組織(Church of Scientology)的讚助。
贊助內容越來越頻繁的出現,主要原因在於讀者點擊橫幅廣告的次數不斷減少,廣告空間十分充裕,出版商很難通過傳統的在線廣告獲得收益。隨著廣告技術越來越複雜,未來互聯網領域的廣告價格都將呈下滑趨勢。儘管廣告主希望通過在線廣告接觸自己的目標客戶,但這些廣告很多時候都被客戶直接忽視了,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在今年2月份召開的一次數字廣告會議上,美國社交新聞聚合服務BuzzFeed聯合創始人兼CEO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表示:“在過去一個階段中,報紙媒體曾佔據壟斷地位,並獲得了高額收益。但現在,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行業,這個行業已經發生了轉變,因此我們也必須對廣告做出改進。”
BuzzFeed已經成為贊助內容最大的使用者之一,其發表的各種有趣文章也深受讀者喜愛,比如“20種對春天說你好的幼年動物”、“2013年最偉大的體育GIF圖片”等都有極高的瀏覽量。目前,快餐連鎖運營商Dunkin' Donuts和通用電氣等品牌都已經與BuzzFeed合作,在該網站上建立了自己的讚助內容,比如“讓你每天變得更有效率:改變生活的10種方式”和“18個無法被阻擋的人”等。
早在兩年前,《福布斯》雜誌就已經開始與品牌企業合作提供贊助內容,截至到目前,其合作過的品牌數量已經超過20個。比如,《福布斯》與聯邦快遞合作,後者員工撰寫的文章主要關注小企業,其他的一些文章正則在為該網站上電子郵件推送數量最多的空間展開競爭。福布斯傳媒(Forbes Media)CEO邁克爾•波利斯(Michael S. Perlis)說:“我們針對贊助內容有明確的規定,即廣告主不能在自己的文章中直接向讀者銷售產品或服務。事實上,這些文章確實全部都是內容,而不是廣告。”
在過去多年中,報紙媒體為了吸引廣告主往往會提供特約稿件服務,但這些媒體也幾乎全部都遵守著“政教分離”的原則,即將新聞內容與廣告內容嚴格進行區分。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站發表的讚助內容幾乎與編輯內容沒有區別,這些內容同樣可以在網站上進行排名,也能夠在社交媒體進行分享,這與其他文章的待遇完全一致。
Mashable的員工表示,儘管其所撰寫的文章有贊助商提供支持,但這些文章全部都是編輯內容,而非廣告。Mashable主編蘭斯•烏蘭諾夫(Lance Ulanoff)說:“這不是廣告,我非常清楚社論式廣告是什麼樣子,但這些文章全部都是純粹的編輯文章。”
在Mashable網站上發布的“What's Inside”系列文章周圍,分佈著Snapdragon處理器各種形式的廣告。讀者閱讀這些文章時,可以通過文章右側的模塊對Snapdragon點“贊”,也可以閱讀與該品牌相關的Twitter信息。此外,Mashable網站還會通過一段話告訴讀者,這些文章是由Snapdragon處理器為其呈現的,並會介紹Snapdragon技術如何允許用戶“從一個應用完美轉向另外一個應用或如何擁有高速的下載速度”等。
Mashable首席營銷官斯塔西•馬丁內特(Stacy Martinet)表示,品牌希望通過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宣傳,而對於“What's Inside”系列文章來說,特定的主題就是科學技術。她說:“Mashable正加大與品牌合作的力度,撰寫符合讀者要求的內容,而這些內容也是讀者非常希望看到的。目前,某些贊助內容甚至已經成為了Mashable閱讀量最高的文章。”
Mashable編輯勞倫•德萊爾(Lauren Drell)也表示,這種贊助關係還允許其利用長篇文章獲得更多的收益。她說:“我們對待贊助內容的態度與對待編輯內容的態度是非常相似的,這讓讀者不會產生是在進行廣告宣傳的感覺。事實上,讀者非常喜歡這些內容,因為這是他們非常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但又無法做到的事。”有消息稱,Mashable員工平均每天會撰寫5至8篇較短的讚助內容,而這一系列文章的讚助費已經高達數十萬美元。
馬丁內特表示,在這些贊助內容中,作者不能圍繞Snapdragon品牌或其它任何競爭對手來創作內容,如果品牌贊助商希望將其產品放在一篇文章中,那麼這篇文章就會直接被“槍斃”。
Mashable 編輯皮特•帕查爾(Pete Pachal)撰寫了與Google眼鏡相關的文章,他表示,贊助商與這些技術文章的作者並沒有任何联系。至於編輯是否該撰寫與讚助內容相關的系列文章,帕查爾說:“總有人考慮問題時認為其中存在陰謀,但這篇文章並未提到品牌或產品,因此我認為,你甚至不應該產生這種想法。”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個觀點。The Daily Beast博客作者、曾擔任《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雜誌編輯安德魯•蘇利文(Andrew Sullivan)說:“這讓我非常吃驚,因為大多數讀者都不會關注文章是誰寫的,他們也不會意識到自己閱讀的文章是企業的廣告文章。”(Kuke)
(若無特別註明,雷鋒網文章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http://www.leiphone.com/s-nytimes.html
陶韻智 副總表示:行動廣告不可以停留在大聲疾呼:買我買我,而是要建立真正有內容的廣告。如果一樣要使用傳統的文字述說,請將角色從宣傳者轉為「顧問」。
回覆刪除不要只是誇口自己的產品有多好,應該試圖提供對購買者有利的資訊,以一個產業專家的角度提供知識,解決買家的問題,從中建立品牌好感度。或者換新的方式,在遊戲或其他消費者感興趣的行為加入廣告元素,讓他們願意主動投入。
原文網址: 動腦新聞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482&z=3#ixzz2QE6nIC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