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關於行動商務的二三事…



「平台的行動流量已經逐漸超越桌機,但在轉換率表現上卻還是明顯低於桌機成效...」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議題…

不論消費者用手機、平板、桌機、NB或其他設備上網,都有其行為上的目的,而上網的設備就是工具,我們的焦點不應放在工具上,工具是背景脈絡的一部分,現在人用桌機上網多數都處於辦公室內的工作需求、用NB可能是行銷業務或學生上課等時機、而手機較多的部分是因應社會社交需求而使用的工具,由於社交需求遠大於工作或課業或遊戲等需求,行動流量大於其他上網設備本來就是可以預期到的,同樣的提到所謂轉換率的問題,人們使用手機的第一目的是社交動機而非購物動機,當然轉換率相對會比較低,這不是工具的問題,是你如何因應人們的行為、情境脈絡、行為動機去設計規畫適合於手機上的商業模式,所謂的行動商務並不是只有商品買賣這件事而已,更大的一部分會是資訊、數位、服務上的交換或分享行為,而這都會建築在社交動機這個基礎之上。

消費是對他人傳達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藉此展現自我的階級與所屬的社交圈,我們藉由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的消費展現“自我”,這一切都與人與人的關係有關,都是為了讓你了解我是否與你同屬一個圈子的,於是藉由這些共同點我們成為有關係的人。

你與你的朋友、家人、同學、同事之間的關係,都從彼此的共同點開始,由於內心世界太過隱晦不明,因此我們透過最簡單的捷徑,也就是消費行為來展現:我是誰。

舉個例子,若我們是一家線上購物網站,老闆要求你設計一款於手機上買賣商品的APP,你我都知道我們必須透過商品買賣的價差來獲利,這對於公司而言是主要目的,但對於消費者則否,因為消費者有太多管道可以消費,可以消費的商品也幾近無限,消費者沒有動機也沒有必要透過你的APP來買東西,因此我們必須透過”社交”這個概念引發消費者的動機,例如設計一款”媽媽的購物清單”,其中全家人都共同分享同一份雲端記帳APP,媽媽隨時都可以將家中所需的柴米油鹽生活用品,寫進這個APP,讓家中成員回家途中或外出時順便帶回來,也可以避免大家重複買一樣的家用品,同時也將家中雜支費用作完整的紀錄與控管,在這樣的核心功能外附加上行動購物的額外利益,最後使用的家庭夠多的話,我們就可以提供消費建議,例如四口之家,父母年約40歲雙薪家庭、孩子年約18歲大學生、共同生活租屋這樣的家庭,平均於水電、瓦斯等等日常消費比例與其他類似的家庭比較,是否有可以更省錢或更有效益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消費家庭也可以透過內建的通訊功能彼此交流認識,如此一來才真正展現了行動商務APP的價值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