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蝴蝶效應就現在來說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理論,他是由1979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講演中提出: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因此我們常常會用蝴蝶效應來形容,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一般人的對於一件事情的了解就到此結束,但是我們要更深入的使用頭腦,若一隻蝴蝶拍動翅膀會引發龍捲風,那麼為甚麼世界上不會充滿了龍捲風肆虐呢?
由此可知,不是每一隻蝴蝶拍動翅膀都會引起龍捲風,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那一隻”蝴蝶”的拍動可以引起呢?
這時候我們就進入了真正的問題,蝴蝶拍動翅膀是一種作為,這是由該蝴蝶自主行為所發動,但離要引發龍捲風還差十萬八千里,首先你必須為在正確的地點、空間,同時也要在正確的時間,精確地拍下你的翅膀,最後最重要的變數是你必須夠幸運的能在混沌系統中擴散與放大動能。
回過頭來,任何的行銷作為就像要在廣大的消費者世界引發一場龍捲風一般,而你就是那一隻蝴蝶,你可以決定用多大的力道(預算)來揮動翅膀,但是你如何確知在何處(使用那些工具,例如FB、報紙、電視等),在何時發動呢?
這個就必須依靠個人的經驗與分析的能力有多強大,資深的行銷人員比起資淺的也就差在這一個階段而已,之後不論你資深、資淺,你都會遭遇到機率、運氣、混沌的挑戰(市場)。
所以我簡單將以上所描述的化約為以下公式:
作為X 初始條件 X 系統環境 = 蝴蝶效應
再簡化:
作為 X 情境 = 蝴蝶效應
當你準備要揮動翅膀的時候,必須根據你的經驗與分析,建立前提假設的初始條件(但不一定是正確的),然後投入在特定市場(特定地區、群眾),但你可以想見你很難揮動一次就引發龍捲風,你必須不斷的揮動翅膀,並且從每一次的揮動中學習與微調角度、時間、位置、改變初始假設與力道,以上這些變數已經是驚人的多了,但是真正的不確定性卻在”市場”,所以你無可避免地必須多揮動幾次而且必須保留足夠的體力讓你能多試幾次,而體力的多寡又牽涉的過去你所累積的一切(公司資源、資金、品牌價值、產品品質、消費者信任等等)。
讀到了這裡,你才對蝴蝶效應有較為完整的認知,也不致於對引發龍捲風的機會過於高估,認清事實是成功的第一步。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