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三秒鐘搞懂如何創新?

其實你不懂如何創新

首先要說如何創新這件事之前,我們先來聊聊習慣也就是構成你人生的一切行為模式的養成是怎麼發生的。

大腦的主要架構是神經元與突觸。各個神經元之間是由突觸間產生活動電流的方式來接受和傳遞信息的。

所以當你養成一項專業、一個習慣的時候,在腦中多個神經元之間,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突觸聯結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原遍佈腦中不同的區域,進而形成一種行為網絡模式,當這個專業或習慣越常使用,這些突觸連結就會越粗壯密集,你每一次用到這個專業或習慣的時候,其反應就會越快越精準,而且每一次都會因應上一次的反饋做優化與修正。


例如你是統計相關科系,你對於數學計算的行為模式就會相對一般人快速與正確,多數人都會有至少一項的專業能力(A Type),那麼如果你已經是統計經濟上的專家,你的創新應該如何才有機會產生呢?
通常你除了已經有的專業外,也應該會有另一項也許你稱之為興趣的習慣吧(B Type)?


例如這個習慣/興趣是去購物中心觀察來來往往的眾生,忽然之間你也許就會想到人類行為與統計之間的關聯,進而產生了創新的行為經濟學理論?


是的,通常所謂的專家指的是對一項專門事物非常深入與專精,但就有如我們常對學校裡的博士有的想法,過於專精一項事物反而成為你創新的障礙,稱之為知識盲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你手上有一把鐵鎚,你遇到任何事物都會想用手上的鐵鎚來解決。

因此若你想要與眾不同,你想要有所突破,你就必須創造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或興趣,產生更多的B TypeC TypeD Type等等,拓展你的視野,打開你的心房,不再認為世界只有你腦中想像的一種樣貌,創新與成就會在不同的專業/興趣之間發生。

如果你是紡織科系專業出身,然後你的興趣是觀察女孩兒的胸部


你看看,你將會是什麼的發明人呢?  XD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吃、繁殖、蝴蝶效應

吃、繁殖、蝴蝶效應

生活於地球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與動物,其存在的原始核心目的只有兩個,吃(指的是”活著”維持生命)與繁殖兩件事,任何生物若無法做好這兩件事,基本上它已經絕種了…

人類這個物種經過了數百萬年的演化,從原始生活進展到社會國家組織,發展出越來越複雜的現在生活需求,例如從裸體到一塊布至現在有內衣、上衣、褲子、腰帶、外套、鞋子、襪子、圍巾、手套等等,現代社會認為的”生活必需品”,在現在所有無止盡的消費中,其核心的根本仍然是吃與繁殖。

這裡指的吃就是為了物種要生存下去所需的能量來源,以植物來說就是空氣、陽光、水,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條件,以人類來說除了極端的情況,生活在台灣的各位,多數不至於有餓死的生命危險,所以我們在生命無即刻危險的情況下,另一個核心本能”延續繁殖物種”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目的。

幾乎所有的消費行為,只要不斷的往上層(指的是意識深層,無法以理性思維發現的系統一)推論都會指向繁殖的核心需求,例如不考慮預算的情況下,你會買toyota或是賓士?
當然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賓士,你以為你是因為賓士車好開、安全、舒適所以購買的,其實那是你理性上的思維,它給你一個假象,讓你以為你是經過深思熟慮所做的購買決策,實際上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深層思維或稱潛意識中,你是為了增加你繁殖機率所做的決定,你是在不知覺的情況下先做決定,然後才在理性思考中找出支持你決定的理由,開台名貴的好車就有如雄孔雀的美麗羽毛一樣,能有效吸引異性目光增加繁殖的機會。

在這一點上不論男女都是一樣的,除了生存所需以外人所作的一切消費基本上都是由增加繁殖機會這個關鍵所累積出來的,當然可想而知你們會提出一堆反證或疑問,舉例來說成就感,因工作或某項專長所引起的個人成就感,難道不是一種消費動機,為了有這種成就感,我們小時候用功念書、精通英文、面談時購買正式西裝與真皮公司包,以上補習、學費、治裝等等的花費是為了成就工作專業上的個人成就感,這怎麼會跟繁殖扯上關係?

事實上若全世界只剩你一個人,請問你的成就感還會存在嗎?
當然不會,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成就不成就的問題,因為根本沒有可以比較的對象,你是永遠的第一與唯一。
所謂成就感是建立在其他人對你的觀感與比較中,你感受到他人對你的觀感是正面的,相較於他人是更好的,因此產生了你個人的成就感,人總是想要在某方面優於(異於)其他人,以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感,感受到自我的獨一無二性,以增加異性對你的關注,最後往最深處的潛意識窺看,仍然是根植於對於繁衍後代的本能。

女性的髮型、化妝、保養、健身…多數的消費行為也與男性相同,最終都將指向需要將個人的繁殖機率提高,這樣的影響將持續到男女雙方結婚生子,之後會開始將注意力挪移到確保後代的生存這件事上,但不代表對於繁殖的原始影響會消失,它只是相對較弱而已,到了晚年不管生理或心理都無力繁衍後代的時候,對於生存的需求就會大幅占據你的潛意識。

人類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其最終的核心就是吃與繁殖,在這個需求的階層上,任何的暗示、隱喻都會造成行為的大幅改變,據實驗指出男性觀看性感美女照片後的消費金額較未觀看者高出許多,就是一個證明,性感美女的照片與消費者要購買的事物也許根本不相關,但它影響了消費者的潛意識,勾引了繁殖的原始動能,產生了蝴蝶效應在腦中一圈一圈的擴大,終至你掏出了錢包,並且以理性思維找出購買理由,來說服自己為什麼要買。

孔子:食色性也。

在行銷上我們要注意的就是人類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也因此我們有機會利用隱喻與暗示誘發消費者產生行為,經濟學所稱理性人並不存在,請不要完全用行銷理論的理性思維推導你的行銷策略(例如台灣廠商常以為生產了所謂CP值高的商品就100%有人買的迷思一樣),你必須重新想像,把消費者當成人,了解你自己,了解消費者,不要把消費者”符號化”。
"符號”代表一件事物的事實,有如地圖代表實際的國土疆界,若你有用過google地圖你就知道,地圖與實際的疆界是有大幅落差的,也就是說你若輕易的以符號去代表消費者,就有如將google地圖當成現實世界一樣荒謬。

你會迷路的。

by 林文傑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文字:行銷的根本



所有行銷的根本都是從文字開始,文字能誘發回憶、提醒現在與想像未來,能塑造情境影響你的思考方向,進而促發你的決定。

而多數的行銷人員,都跳過了文字的這個原點,直接以優美的聲音、吸睛的畫面、浮誇的影片等以流於表面的喧嘩試圖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問題是各位你們對於核心的文字想的太少、想的太簡單。

文字(語言)是行銷的根本,其他的一切都是輔助,當你寫下一段對消費者論述你的商品或服務的文字時,常常會發生的錯誤是寫(說)者有意,讀(聽)者無心,而你對此一無所知,還以為已經達成你所謂行銷與傳達訊息的目的了,舉一個實例來說明:
當我對你說“豬”。
現在你腦中浮現了豬的一個意象,這是豬這個字的涵義,沒錯吧?
那麼請問,我腦中的豬與你腦中的豬,是同一隻豬嗎?
我可以跟你保證,不是,它們不是同一隻豬,浮現在我腦中的豬是一條黑色的公豬,而你有可能想到的粉紅色的小母豬。
除非你我面前剛好有一隻豬存在,我用手指向這一隻豬跟你說”豬”,此時你也只向這一隻豬說”是的,有一隻豬”,這是豬這個字的外延意義,是可以被證明的,此時我們說的是才同一件事。

以上這個例子還是比較不抽象的概念,若你要跟消費者溝通一個更抽象的概念,例如”全國電子 就感心ㄟ”,這就創造了一個更容易各自解讀的空間,所以他們必須利用圖像、影片來輔助(就像上例那隻實際的豬)確保每一個消費者都能同時指向同一個全國電子要溝通的意象,所以你必須確保你的每一個畫面、包裝、表現方式都必須與你要溝通的方向一致。

我們在撰寫行銷文字的時候通常是高抽象層面與低抽象層面交錯應用,當你說出”就感心”的行銷標語這是高抽象層次的文字,另一方面你也必須提出可以看出”就感心”的電視廣告,這就是低抽象層次的說明,這樣消費者才能了解,你也才能確認,你們都指向了同一隻豬。

文字的撰寫簡單來說有三大方向:
一、 報導式的文字:純粹以報導的角度去闡述一件事物,這通常是能被驗證的,例如這個筆記型電腦高2公分、寬25公分、長30公分,這是任何人都能輕易的用尺來測量驗證的,
二、 推論式的文字:用已知的來推論未知的,例如使用這台筆記型電腦能加速工作效率。
三、 判斷式的文字:使用這個筆記型電腦的是一個專業的行銷人。
報導為基礎產生推論,由推論才會導致判斷,其中報導是理性層次的說明,推論與判斷才能以感性的層次進行溝通。

你說出口的字詞是思考的體現,而你的思考也受到字詞的影響,所有的文字或多或少都將影響未來產生改變,例如你說”五月天的歌曲很棒”,你就在希望影響聽者在未來也能對五月天產生好感,說出、寫下的字詞都有其目的性,否則就會變成無意義的低吼,仔細想想你寫下說出的文字,它們的目的性是什麼?

在試圖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時,我們會以文字為核心,輔助使用節奏、語調、手勢、影音、圖像等等,來加強文字所要傳達的情感力量,進而影響消費者的感受,也就是說行銷的核心將會是你最初的那一段文字,這也應該是你花最多時間去思考的階段。